
Copyright© Yylq Govemment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龙山新闻网 新闻热线:0743-6228742
主办单位:龙山县委宣传部
承办单位:龙山县融媒体中心 湘ICP备18012182号
通讯员系统登陆
龙山县融媒体中心7月8日讯(通讯员 李泳橦)在大安乡灾后重建进程中,居住在光辉村的桑植县八大公山镇村民朱菊英,在灾后主动加入水管抢修队伍,全身心投入到光辉村供水管道修复与水沟清淤工作中,以质朴行动彰显“湘鄂边区一家亲”的深情厚谊。这只是大安乡在“6·18”特大洪灾后重建家园的一个温暖缩影。
回顾“6·18”特大洪灾,大安乡不仅以坚实行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更进一步深化了边区民族团结情谊,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、干群一心的抗洪救灾赞歌。
迅捷行动,拉紧防汛 “警戒线”
大安乡地处边区,与张家界市桑植县八大公山镇、恩施州宣恩县沙道沟镇相邻。面对来势汹汹的洪灾,乡党委、政府闻“汛”而动,在全县防汛Ⅳ级响应启动后的1小时内,便高效完成动员部署。迅速集结乡村干部、驻村工作队、党员群众等各方力量,组成抢险队伍,通过 “村村响” 广播循环播放预警信息、微信群及时转发汛情动态、开展“敲门行动”面对面告知等多种渠道,确保预警信息精准到户到人,不漏一户、不落一人。对河流沿线、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展开“拉网式”巡查,同时密切关注桑植县、宣恩县雨情变化,精准把握边区预警信息,为科学防汛提供有力支撑。
生命至上,筑牢群众“安全堤”
秉持“边区一家亲”理念,大安乡对本地居民与外乡群众同等重视、一视同仁。紧急关头,迅速转移安置群众112户258人,其中包括边区外乡群众5户11人,占比 4%,切实做到“应转尽转、不落一人”,全乡人员实现“零伤亡”。光辉村居住着来自沙道沟镇二坪村的老人黄光汉夫妇,其居所处于洪水暴涨危险区域且二人行动不便。危急时刻,乡抢险队员毫不犹豫轮流背抬,将老人安全转移至安置点,并悉心安排好食宿等各项事宜,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。
同心安置,消除群众“后顾忧”
在安置转移群众方面,大安乡坚持“本地与外乡同标准、集中与分散同保障”原则,全力消除边界隔阂,增强群众归属感。将村民饭店设为集中安置点,统一发放食品、饮用水、棉被等生活物资,保障基本生活需求,并安排专人负责安置点日常管理,确保安置群众生活有序。对于分散安置的边区群众,不仅保障其与集中安置群众享有同等饮食供应,还安排村干部定时走访慰问,及时了解并解决实际困难。同时,持续调拨政府及社会捐赠物资,让所有受灾群众,无论本乡外乡,基本生活无忧,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。
协作共建,按下重建“快进键”
灾情趋稳后,大安乡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灾后恢复重建。民生保障方面,确保所有转移群众,包含边区外乡群众在内,均得到妥善安置,生活物资及时发放到位,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。在基础设施修复上,面对道路塌方、供水中断等问题,大安乡双管齐下:一方面,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清理乡内主干道塌方,快速恢复全乡正常通行;另一方面,积极主动对接湖北宣恩沙道沟镇,协同推进龙堰村通往宣恩县主干道的修复工作,有力保障边区群众物资流通与友好往来。针对龙堰等停水村庄,安排车辆运水,保障边区群众饮水安全,并加快自来水管道整修进度,全力推动全面供水恢复。
连日来,放眼望去,无论是清理街道的队伍,还是修复农田水利设施的现场,都有边区群众忙碌的身影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团结协作的精神,也展现了大安乡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、重建家园的决心和力量。
据大安乡负责人介绍,大安乡将持续强化边区协作意识,健全“本地 + 边区”协同防汛减灾体系,完善边区防灾减灾工作机制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,进一步讲好边区团结故事,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推动边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向新台阶。
责编:刘寒蓉
一审:向波
二审:周娇
三审:张军
来源:中共龙山县委统战部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县老干幼儿园“晒秋”活动点亮童心农耕梦
县老干幼儿园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
龙山多部门联合开展第十个中华慈善日系列主题宣传活动
龙山县果利河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接受年度绩效考核
县市监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
12345热线再收群众表扬 热心耐心服务获肯定
龙山县干部培训班赴黔江开展现场教学
龙山县部署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
下载APP
分享到